抗日战争期间,贺炳炎的指挥才能屡次得到证明。初战雁门关,之后转战冀中、屏障陕甘宁,他带领八路军勇猛作战,屡屡打破敌人的封锁线,极大鼓舞了全国民众的士气。在解放战争时期,贺炳炎更是为保卫毛主席与陕北的安全,出色地完成了保卫大西北的重要任务。
贺炳炎将军不仅有着超凡的军事才能,更有着坚定的革命意志与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。长征途中,贺炳炎曾多次身陷敌阵,身负重伤,几乎全身伤痕累累,连一只胳膊也没了。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,贺炳炎带领手无寸铁的战士们英勇反击,最终打退敌人。然而,自己却也因伤势过重差点丧命。
这场战斗之后,贺龙元帅对贺炳炎赞誉有加,甚至用“就算贺炳炎手里拿着烧火棍,也能当机关枪用”来形容他英勇无畏的作风。此言虽夸张,但却充分体现了贺炳炎战斗精神的坚定与果敢。
贺炳炎失去右臂的那一战,是在1935年12月的长征途中,为了阻断敌军的南下,他率领红十五团担任先锋部队。那时的战场硝烟弥漫,伤痛与死亡是随时可能降临的噩梦。贺炳炎身负重伤,整个手臂几乎无法再使用。在没有手术工具的艰难环境下,医疗兵只能用一把生锈的铁锯和简单的酒精,开始为他截肢手术。尽管痛得几乎失去意识,贺炳炎咬紧毛巾坚持下来,手术持续了几个小时,期间他始终没有喊痛。经过这一痛苦的手术,贺炳炎的右臂被截去,成为了“独臂将军”。
手术后,贺炳炎依然不愿离开战场,他曾痛苦地问贺龙:“老总,我还能打仗吗?” 贺龙看到他满眼的痛苦与渴望,心中也无比痛惜,但他仍然坚定地鼓励贺炳炎:“谁说你不能打仗了?你不是还有左手吗?你照样可以指挥战斗!” 经过贺龙的鼓励,贺炳炎在手术后的第七天,便重新回到了战斗的前线,继续指挥作战。
贺炳炎的英勇事迹至今仍被军中传颂。在抗日战争中,他与独臂的余秋里并肩作战,成为了中国革命军队中的传奇人物。两位“独臂将军”携手并肩,克敌制胜,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第一集团军也曾在多个历史时期,经历了许多令人激动的战斗。1949年,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,第一集团军的番号正式更名为“第一军”,并隶属于第一野战军。此后,第一军始终屹立在战场上,执行着不同的任务,保卫着国家的安全。
“硬骨头精神”这一词汇,成为了第一集团军的重要象征。而六连的刘四虎便是这一精神的最佳代表。在一次关键的战斗中,刘四虎刚刚成为父亲,却毫不犹豫地带领战士们冒死前进。在敌人的炮火下,他与战友们铸就了不朽的英雄传奇。在他牺牲后,战友们从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情深意切的遗书,那是他给刚出生儿子的信。这封信记录了刘四虎生死离别时的心声,也使得他成为了这一支英雄部队的永恒象征。
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第一集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洗礼,成为了无数英勇士兵的精神家园。新中国成立后,第一集团军一度驻守青海,并在当地为建立各级政权、开展地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。1952年,第一集团军奉命与第三军合并,继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下了一片江山。
1975年,随着台海局势的变化,第一集团军调驻到福建省,随即进入战时状态。在1986年,国际和平年之际,中国实施了空前的大规模裁军,军队的组织架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。第一集团军在1987年进行了编制调整,并正式更名为“第一集团军”。直到2017年军改后,这一历史悠久的番号被替代,第一集团军更名为第72军,驻守在湖州。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尽管番号发生了变化,但第一集团军所承载的荣耀与历史依然历久弥新。通过岁月的洗礼,它依旧是人民解放军中最为荣耀的战斗力量之一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