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清单,难言效率
我相信,每个注重生产力的用户都会有一个自己爱用的「清单列表」工具。
我也无法想象,如果没有清单,无数的事情该如何被组织起来,有些事情会不会遗漏,又如何划分事情的轻重缓急…… 而我的大脑也时刻会处于焦虑的状态中。
熟悉我博客的小伙伴也许知道,我最早使用「奇妙清单」(WunderList),后来「奇妙清单」被收购后,我转投到 Todoist, 再后来一直是「滴答清单」的忠实用户,直到此时此刻。
这并不是「滴答清单」有什么石破天惊的地方,只是「滴答清单」恰好够用,它是传统清单工具的集大成者,而且订阅价格也合适。
不过最近,我注意到一款海外比较新的清单列表工具,Twos。 Twos 似乎不太按常理出牌,我无法把它归为另一个 Todoist。Twos 更像是一个从「子弹笔记」之类笔记工具里面跳出的清单,而不是传统的逐条待办的列表。
关于 Twos
Twos 也被称为 「清单的清单」,它能组织起很多事情。如果我们把各种「清单」看作笔记,我觉得更合适描述 Twos。 这种「清单笔记」可以:
通过记录形成任务
我们可以记录一些事情,通过 TODO 框来形成任务,也可以在标题下面用 bullet 继续分解这些任务。
和笔记一样,我们书写很自由,可以逐行插入内容和图片,然后将它们转变为任务,和 LogSeq有点像; 而传统清单,必须是创建一个任务然后在里面补充细节。 Twos 将每一行称之为一个 thing, 可以随时转变为待办任务或者某种记录节点。
Twos 聪明的地方在于,笔记工具一般不会主打清单,而是会强调我们的展现形式,我们的双链,我们的大纲和图谱 …… Twos 实际上找到了另一个侧重点: 以笔记的方式记录清单。
也正因如此,Twos 不会去搞什么 Markdown语法,复杂的排版格式,而是将重心放在记录和组织任务上面。
归类结构化和视图
对于一个 thing(或者说笔记里的一个标题,一个节点),Twos 提供了自定标签,星标,待办框。 然后根据这些属性就可以重新归类和筛选事项,形成跨越「文件夹」和「日期」的任意结构。而且清单可以互相嵌套,形成父子结构。
Twos 作为清单工具,当然有日历视图,可谁能想到居然还有「关系图谱」视图。
总之,我觉得我的任务很可能没有复杂到可以配得上 Twos。
多平台联动
Twos 提供了网页版和 手机 App 可以打通多平台的系统日历,并且形成系统级别的提醒。
和 Slack 一样, Twos 可以对一个任务生成一个链接。 这样,我们可以将链接嵌入到其他聊天工具或者其他笔记当中去。作为一种上下文的补充。
Twos 也支持协同,不过我没有尝试,暂时不做评论。
我的反思
如果熟悉一些笔记工具的小伙伴也许立刻会意识到,在现代笔记工具中加入某些标记,然后构成一张清单,这是很常见的做法。如果继续为这些清单事项结合上日历和提醒,那么就可以代替很多原本待办清单工具才能做的事情。
这种笔记转清单的方式,早就已经被主流的笔记工具(或插件)所支持, 例如:Notion,Obsidian,Evernote。 而像大纲笔记 Logseq,Tana 之类更是天然的支持转清单功能(笔记本身就是一个节点清单)。
所以我意识到一个问题,清单也许逐渐会变成笔记的一部分,而且可能不再需要独立的清单工具存在。
我审视了自己的「滴答清单」,我现在把它当作一个「提醒器」(reminder)来使用,有时也用做日历行程参考。 如果不是因为我 需要跨 Windows 和 苹果 两个操作系统生态,我觉的单单使用 苹果自带的 reminder 和 calendar 已经绰绰有余。
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是,留在清单工具里面的内容,最终都会有一些共性:
(1)或是一次性的临时事项
(2)或是周期性的待办任务
换言之,在我这里,真正 有大量上下文的任务不会出现在传统清单工具里。
因为,那些我称之为「真正重要的事情」,往往是从笔记记录中产生出来的任务。这些任务在执行时,需要参考前后背景以及备忘。 我又不太可能把 整个项目的经过背景都记录在传统的清单工具上。传统的清单工具里面项目都是「做完事情就划掉」的风格,不太适合结构化长期保存数据,更不提什么双链索引(Obsidian),对接各种展现格式(Notion),甚至连大纲都很难(Workflowy)……
所以,至少我的情况就是,传统清单工具里面积累的都是「不得不做的事情」,这类事情琐碎,但是如果忘记会有麻烦,大脑不太愿意记录这些低收益的事情,所以一个传统清单工具就能解决这个问题。
至于那些有高附加值的任务,我相信,最终还是会落到笔记里面,甚至大脑自己就很有动力记住这些事情而无需辅助工具。 如果明天要去和心仪之人约会,我们怎么可能会忘掉赴约这件事情?(如果忘掉了,反而说明 他/她 不在我们心上)
很多时候,对于「低附加值任务」,除了清单工具,世界上有更加完美的解决方案。
有种工作叫做「个人助理」(PA) 就是专门来处理这些事情。PA 是一个真人,某种意义上的一个「工具人」,看看电影 《穿着Parada的恶魔 》里面的小助理(下图),就是那种人。 PA 不仅可以提醒我们一些琐事,PA 还能直接帮我们处理掉一些琐事,省得我自己去处理。 所以说, 所谓「传统清单工具」只是给没有 PA 的普通人(比如:我)提供了一个廉价的替代方案而已,终极方案还是靠(有智能的)人工。
总之,看完 Twos 之后,我整个人都不太好了。我意识到,Twos 捅破了那层纸,Twos 是「清单的清单」,但是清单本身也分上中下等。 我们可以借助 Twos 把很多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,也可以借助 Twos 融合笔记上下文与待办事项。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还是,我们有足够多的「高附加值任务」,我们有尽可能少的需要自己处理的「低附加值任务」。 我觉得这不是 Twos 能解决的问题,也不是其它工具能解决的问题。
我希望,所有读者将来可以摆脱「传统清单工具」,这意味着大家有更大的自由去处理更重要的事情。而此时此刻,火箭君我,还是要打开清单,看看下个日程是什么,时间还够不够。
分享到:
点击以分享到 X(在新窗口中打开)
X
点击分享到 Facebook (在新窗口中打开)
赞 正在加载……
Related